第一章:作者自序

第一节:能力的获得和消失,注定一生探索

在一些人看来,思维、速读、记忆这样的潜能训练,是对自己耐力、悟性的考验。一眼看上去,满眼都是困难、艰苦,毫无乐趣可言。但是,我却执着于此二十余年。很多人好奇,我这么多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其实,这源自于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类似于情怀的执念。

或许你不会相信,但我就是这么说,你就这么看吧。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记得闭眼之后仍能看到东西。当然,不是现实周围的实际物品,而是想象中的东西,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大到漫漫星空、广袤的田野,小到美丽的鲜花、小草上的露珠……只要我想看到什么,眼前就会出现什么。当然,有时也会被突然出现的鬼脸吓一跳。

那时,我经常在白天跑到野外,欣赏大好风光,然后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出现更加美妙绝伦的景象,比眼睛看到的还要真切。我可以想象自己在这些美丽的景象中飞翔、遨游,看到各色各样的鲜花、野草和小动物,与它们一起玩耍。到了晚上,我躺在院子里仰望星空,然后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出现更加明亮、色彩斑斓的星空,仿佛可以腾身而起,在这些星辰之间穿梭。我可以到达一个美丽的星球,欣赏那里的景色,伸手触摸身边彩色的光带。我甚至能体验到光带里的一些物质的颗粒感。

晚上睡觉时,我也总是要先游历一番再入睡。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动物,在平常或奇异的地方生活。我可以与他们一起玩耍、对话,甚至共同做一些事情。这些都是非常真切的,身临其境,甚至比眼睛看到的还要真实。我还经常在看完小说或电影电视后,闭上眼睛,根据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想象,在眼前再放一遍“电影”。那是一部活灵活现、身临其境的全景3D展现。

以上这些经历,或许也是后来我对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从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在我看来,我所经历过的这些,比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有趣得多。

那时的学习对我来说也很简单。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从未感觉学习上有过困难。因为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一听就懂,老师要求记忆的内容,我看两遍就能背下来。我们那时除了数学、语文,还有一门叫做自然课,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把整个自然课本以及老师说的问答题全部背诵下来。我还看课外书,把家里的藏书看了个遍,像《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里的诗词歌赋,都能背个八九不离十。因为背诵对我来说是最简单的事,那时的感觉非常奇特,就好像我的嘴有自己的生命力,只要读过的东西,就能脱口而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还可以在眼前再现书页文字的形象来确认。只要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两遍,回忆时眼前就会出现刚才读的那页书,我只需看着就行了。

因此,那时的我学习基本没有压力,需要记忆背诵的可以轻松应对;需要动脑筋的,如果理解不了,我就顺便背下来,反正考试时能用上就行。整个小学阶段,我的成绩一直是全公社前三名(我小时候还是人民公社)。这也让父母为我感到自豪。

如果我一直保持那时的学习能力,我的余生可能会很辉煌。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转折点出现在初二时,一次上课,老师提到了一句,说现在晚上看到的星光都是那些星星几千年前发出的,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是它们的过去。而现在这一刻,发光的那颗星星是否还在,都是个问题。

当时我感到非常神奇,也很震撼。再加上后来几天看了一部电视剧,里面有活埋人的镜头,于是我开始思索关于时间、生死的问题,甚至茶饭不思。一次晚上睡觉时,我不由自主地开始想生死、时间和星辰的生灭。突然,眼前出现了深深的旋涡,感觉自己被吸了进去,那种恐惧感至今记忆犹新,就像突然失重一样。那一晚,我睡得很不好。第二天醒来,我发现我的眼前成像能力再也没有了。这听起来很玄,我也希望是我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压根儿就没这回事。但确实,眼前成像的能力消失了。每当想事情时,大脑中自然要出现的图像,肯定会被那个恐惧的旋涡吸进去,同时伴随着失重感。现在想来,这其实是一种强迫性思维,如果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本可以应对这场危机。但那时我不懂,一出现图像,就会害怕,一害怕就会拼命抵制,结果那个旋涡越发明显。

图像能力消失后,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无奈,我只能从头开始,学习像别人那样看书,一遍遍地大声朗读背诵,学习在纸上画图、演算……现在想起老师的白眼、父母的失望表情、同学的幸灾乐祸,我还是会感到心悸。我真不知道那时是如何挺过来的,不仅成绩急转直下,人也变得木讷、不善言辞、郁郁寡欢,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色。记得当时还开过一次家长会,让学习取得明显进步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我——让我总结一下学习一落千丈的教训。这对我的自尊心又是一次严重打击。我能说什么?我把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的真实原因说出来,你们信吗?于是只能胡编乱造,说自己突然不爱学习了,说自己不够努力,意志不坚定,辜负了老师同学的期望等等。后来,老师也关注了我一段时间,希望我能东山再起,但最终让他们失望了。

因此,有了这些经历,在我成年后接触到全脑速读、右脑开发等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事物时,我就没有一点质疑。因为里面描述的很多能力,我小时候就有,甚至比那里面说的还要夸张。由于我在未成年时,就经历过高效学习的畅快感和低质学习的拖沓无力的强烈对比,所以后来我从事这个行业,别人向我咨询时,我能切身感受到他们低质学习的痛苦。同时,我也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回小时候的高效学习能力,并将找回的方法记录下来,帮助更多有相似经历的人,帮助那些沉溺于低质学习无法自拔的人。

直到高考,我的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因为我感觉我学习别人的思维方法,就像邯郸学步,怎么也学不像。所以,我也无法用他们的学习方法来拯救自己。好在高考时,我似乎稍微找到了一点感觉,考上了一所三等医学院校。

下一节:大学时候似是而非的探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