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密码文章阅读 ----- ARTICLES

原创文章,阐述大脑密码的观点和理念,严禁剽窃

分类:快速阅读 发布日期:2024-04-19

速读都是胡扯骗人的吗?看看真正的科学速读方式

作者:月影逐波

最近,我读到一篇文章,声称速读训练纯属无稽之谈,缺乏科学依据。作者还援引了一系列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以支持其观点。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速读训练真的毫无科学基础、全然骗人吗?

诚然,许多人在尝试速读时,对相关理论只是一知半解,且使用的方法可能并不恰当。他们往往在牺牲理解力的基础上,单纯追求阅读速度的提升,从而获得一种病态的满足感。但这并非速读训练的本质。实际上,速读不仅不是骗局,反而是一种具备科学依据的高效阅读技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重要。无论你是成功人士需要大量阅读书籍,还是普通职员希望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各类技术更新,掌握速读技能都至关重要。

为何说速读并非骗人之术呢?首先,阅读速度的个体差异显而易见。必然存在阅读速度比你慢的人,但同样有阅读速度远超于你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速读者”不仅在熟悉领域的书籍阅读迅速,对任何类型的书籍都能快速掌握。与你相比,他们的阅读方式即为速读。

造成这种阅读速度与效率差异的原因何在?或许你会归因于他们比你聪明,但这只是次要因素。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你阅读时的一些不良习惯。

那么,速读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首要依据是“眼脑直映原理”。对此,我们不应将其误解为某种神奇或玄学的概念。自幼学习文字以来,我们通常先读出文字,再通过读音在大脑中理解其意义。然而,我们不应忽视文字的字形特征,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早已储存了对字形的记忆。一个字,无需过多思考就能知晓其书写方式。事实上,文字的字形与其意义之间存在着直接关联。通过识别字形,大脑可以直接理解文字意义,而非先将字形转化为读音,再理解意义。这条直接路径即为“眼脑直映”。

眼脑直映其实并不复杂,问题在于部分人在实践中误入歧途。基于此原理的阅读称为“无声阅读”,问题恰恰出在这个“无声”二字。有人误以为无声阅读意味着大脑内完全不能有发音过程,于是他们在阅读时过度关注是否产生读音,一旦发现便极力抑制。这种做法导致注意力从理解内容转移到抑制发音上,使得阅读效率大幅下降,甚至形成强迫性抑制习惯,严重影响阅读效果。因此,他们便得出“速读皆为骗局”的结论。

正确建立眼脑直映的方法,是通过训练将文字视作图形而非发音载体来对待。这意味着在面对文字时,首要反应应是“看”而非“读”。一旦养成这种阅读用眼习惯,通过大量的实践阅读,文字图形到文字意义之间的直接通路将由弱变强,逐渐成为主导理解途径。随着这一过程的自然推进,眼脑直映机制会逐步构建起来。

大脑密码速读训练采用的则是“音读切断技巧”。这种方法并非依赖个人主观抑制大脑内部的发音活动,而是借助外部手段干扰发音活动,使大脑内的发音无法产生。这样一来,大脑被迫转而采取图形识别的方式来解析文字,极大地加速了眼脑直映通路的形成过程。

第二个原理是“信息压缩原理”。何谓信息压缩?例如,在说出某一句话前,你的大脑中已然形成了这句话的含义,随后才将其以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换言之,在言语输出之前,你的脑海中已存在一个快速、精炼的压缩式信息。

同样的,我们在阅读时也可借鉴此类信息处理方式。作者笔下的每一句话,其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无需语言具体描述的纯粹意义,可以将其还原为一种思维概念或瞬间闪现的思想。尽管“学习”在英文中的表述为“study”,中文则为“学习”二字,二者在字形、读音上截然不同,但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即我们要提取的那个核心思想。

若能在阅读过程中,下意识地提炼这种压缩后的意义,并将其整合为连贯的思维链条,无疑将大幅提升阅读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信息压缩的对象是可以通过训练逐步扩大的。经过训练的人,其大脑能够对较长的句子或一段连续语义进行有效压缩,如将一句视为一个编码单元。假设工作记忆容量上限为记住七个编码,那么他们就能快速阅读七句话,并记住这些句子压缩后的信息。相比之下,未经训练者可能仅能将词组作为编码单元,一次仅能处理七个短语及其所对应的意思。如此一来,两者的阅读效率差距可达数倍之多。

上述经过压缩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内语言”,这是一种已被证实存在于大脑内部的思维模式。(关于内语言的更多说明,可以在本站中搜索)。

速读的第三个原理为“眼睛视幅扩大原理”。当我们采用逐字逐词发音阅读时,眼睛的视幅极为有限,仅聚焦于一两个词语,导致无法捕捉到更多相关信息,无法为理解提供有益补充。然而,一旦我们习惯于通过观察文字形态(将文字视作图形)来理解其含义,视幅便会显著拓宽,能够同时捕捉一句话乃至半行、一行的文字。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将这些文字压缩为一个信息闪念。若个体大脑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较强,或所阅读的内容相对其知识水平而言较为浅显,他们甚至可能将几句话、几行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信息压缩,即实现所谓“一目多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眼睛视幅的训练本质上是作为提升大脑理解能力的一种辅助手段。速读的实现应以第一条“眼脑直映原理”和第二条“信息压缩原理”为基础,视幅训练则扮演辅助角色。遗憾的是,在诸多速读训练中,这一因果关系常被颠倒。许多教程倾向于通过提高眼睛跳动速度、增强一次性摄入文字数量的能力作为基础训练,认为只要摄入的文字量增加,大脑自然会适应并发展出处理大量文字的能力。这种本末倒置的训练方法导致许多人在速读练习后,理解能力反而大幅下滑。

第四个原理为“意义记忆原理”。许多人困惑,速读者在如此快速阅读文章后,究竟记住了什么?答案显然并非如传统阅读者那样记忆大脑中的发音或背诵式的细节。速读者记忆的,正是前述第二条提及的压缩后信息,即大脑内语言。简言之,大脑理解了什么,便记住了什么。这种记忆形式如同缩略语般简洁,其整理出的逻辑框架清晰明了,往往只需一两秒即可快速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

意义记忆虽不能保证一字不差地复述原文,但可通过个人理解,将文章要义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因此,速读后的理解并非依赖于背诵,更非通过记忆书中的谐音联想来实现,而是直接记忆经过大脑压缩后的信息。此种记忆方式既简洁又高效。

以上阐述的便是具有科学依据的速读实现方式。实践表明,这样的速读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系统训练得以提升。在大脑密码速读训练体系中,众多参与者已经成功转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方式,阅读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现今人们谈及速读时,普遍将其视为骗局,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上充斥着对“波动速读”或“照相记忆”的过度炒作。这些宣传声称,阅读者仅需一眼扫过一页书,就如同照相机般将内容精准摄取至大脑。这种能力倘若真实存在,其影响力将堪比当今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发明者无疑应获颁诺贝尔奖。然而,现实中并未出现任何有关此类“拍照式阅读”具有权威性的科学研究报道。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对于热衷学习的人来说,不应被这类不负责任的说法所误导,而应寻求真正具备科学依据的学习技巧来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软件功能介绍购买软件开始训练
关于我们法律声明使用协议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 ©2017 保定天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记第 0311881号 登记号:2011SR048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