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密码文章阅读 ----- ARTICLES
原创文章,阐述大脑密码的观点和理念,严禁剽窃
今天看到群里有人讨论创造力的问题,并且问慧觉思维能不能提升创造力?
下面就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说说这个问题。以下的文章中充满了老王卖瓜的自卖自夸,如引起您的不适,敬请谅解。
我记得从高中时候起就有一种独辟蹊径的习惯,每当我遇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别人告诉我方法,只要我觉得麻烦,我就喜欢自己创造一种方法,好像自己就有那么一种自信,我肯定能创造出方法来。当然,有的时候自创的方法也会有失败,但是我还是乐此不疲。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平时是不怎么学习的,考试前一个月我就开始复习功课,但是我绝对不会按部就班地去读、去背,而是自己想办法找到又高效、又快捷、还省力的方法去完成我的复习。所以我的同学经常会看到,我开始复习的前一两天盯着课本,甚至一整天都不翻一两页,他们觉得我效率很低,但是从第三天、第四天开始,我的复习效率就会特别高,远远超过他们,因为我找到了方法。
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持久的,可能到下个学期再次面临考试的时候,我就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了,因为我觉得它失去了新鲜感,我就会再次创造出一种方法。
这种习惯让我在大学的时候虽然不怎么学习,也经常获得奖学金。
后来发现了无声思维途径之后,这种习惯更是如虎添翼。每当遇到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我都不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我都会独辟蹊径,去找出另外一种既高效又便捷的方法。在无声思维的加持下,每当我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我都会把这个问题放在我的大脑中,让我的大脑自己帮我设计出各种方案,我就负责一条一条地记录、整理其可行性。
所以看到群里有人说,慧觉思维能让人的思维变得高效,那么它能让人增加创造力吗?就我的体验来说,那肯定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得有一种对当前所采用的方法不满意的态度,并且坚信自己能找到另外方法的信念,你的创造力才能逐渐培养出来。如果你练好慧觉思维的话,后一种信念肯定是有了,那就是你是不是有一种对于各种东西都好奇,对于各种问题都想采取一种独辟蹊径、简洁高效的思维习惯。
下面详细的说一下创造力的事:
创造力,是一种能够打破常规、生成新颖且有价值想法的能力。它不仅是艺术家、科学家或发明家的专属特质,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力量。
创造力通常被定义为以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包含两个核心要素:新颖性和实用性。新颖性意味着想法或方法有别于常规;实用性则要求这些想法能够切实解决问题或带来价值。比如我在前面提到的,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习惯不走寻常路,而是尝试自创方法,这种行为就是创造力的体现。即使有时自创方法会失败,但仍乐此不疲的态度,展现了创造力另一个重要特点——持续尝试与内在驱动力。
从思维本质上来说,创造力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的体现。 根据研究,创造力可分为三个等级:小幅度修改现有方法、较大幅度改进以及提出全新观念或产品。 这种能力的核心在于大脑对问题的自发性重组——当常规路径受阻时,潜意识会通过图像、闪念等形式快速探索替代方案,甚至直接呈现结果。 例如尼古拉·特斯拉在设计机械装置时,大脑会自发构建三维模型并模拟运行,这种“直觉式创新”正是创造力高阶形态的体现。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依赖于“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协同”。 以我们训练的慧觉思维来讲,显意识提出问题后,潜意识通过内部语言(即原始闪念)进行高速运算,最终以灵感形式涌现。 这一过程无需语言中枢等意识干涉与参与,因此具有跨越逻辑限制的特性。
创造力不仅仅是灵光一现的结果,更是一种主动寻找高效、便捷路径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让我在面对重复的任务(如考试复习)时,不是机械地沿用旧方法,而是不断追求新鲜感与效率的提升。 "伟大的创新源于无数类似观念的累积,而非瞬间的灵光乍现",这揭示了创造力需要长期积累与反复验证的本质。
创造力并非一蹴而就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实践和思维习惯逐步培养的能力。根据我的经验,可以提炼出培养创造力的几个关键路径:
1.对现状的不满与好奇心
创造力的前提是对当前方法的不满,并坚信自己能找到更好的途径。这种态度是创造力的起点。好奇心驱使你质疑常规,探索未知,而对现状的不满则激励自己尝试突破。例如,在复习时拒绝按部就班地死记硬背,而是花时间研究课本,寻找更高效的记忆与理解方式。这种“慢启动、快收尾”的策略,是源于对低效学习方式的排斥和对创新方法的追求。
后期则是通过无声思维中的问题保留法激发大脑自动生成解决方案:将疑问感持续保留在意识中,让潜意识不断涌现新思路。 这种训练使大脑形成"提问-探索"的良性循环,形成慧觉思维强调的"显意识提出问题,潜意识瞬间回应"的特有思维方法。
2.独立思考与自信。
创造力需要强烈的自我信念。我从高中起就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自信,即使面对失败也不气馁。这种自信让我敢于尝试新方法,而非依赖他人提供的标准答案。所以独立思考能让你不受传统路径的束缚,从而更容易发现独特的解决方案。
3.持续迭代与灵活性
前面提到,我并不满足于重复使用同一方法。即使某个复习策略在某次考试中效果显著,我也会在下次考试中寻求新的方法,因为旧方法“失去了新鲜感”。这种对新鲜感的追求,体现了创造力的动态性。真正的创造者不会止步于单一的成功,而是不断迭代,寻找更优解。
4.无声思维的独特优势
“无声思维”是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它让你能够将问题“交给大脑”,自动生成多种方案,再通过整理和筛选找到最佳路径。这种方法类似于现代认知科学中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结合:先广泛探索可能性(发散),再聚焦于可行方案(收敛)。无声思维的运用,显著提升了处理问题的效率,也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技术支持。
慧觉思维(或类似的高效思维方式)通过提高注意力、洞察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为创造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种高效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你快速识别问题的核心,过滤无关信息。例如,虽然我在大学时期并没有完全掌握无声思维这个途径,但是我在复习初期看似“低效”地盯着课本,实际上还是在分析知识结构,寻找规律,仍然相当于慧觉思维的慢动作。这种深度加工为后续的高效复习奠定了基础。
另外,慧觉思维能鼓励你从多角度看待问题,避免陷入单一视角。无声思维实践正是如此:将问题交给大脑,让其自由生成多种方案。这种方式不仅拓宽了思路,也增加了创新的可能性。
另外,高效思维训练通常伴随着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和对目标的专注。慧觉思维能让你对找到新方法充满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是创造力的催化剂,因为它消除了对失败的恐惧,让你敢于冒险尝试。
在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中有一些是注意的:
1,创造力往往伴随着试错。我的经验是,自创方法有时会失败,但不能让他阻止你继续尝试。因为尝试新方法是你骨子里的一种思维习惯。失败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从中学习并调整方向。
2,保持好奇心
对世界保持好奇,主动探索不同领域,能为创造力提供丰富的素材。你的好奇心让你对各种问题都想“独辟蹊径”,这是创造力的源泉。
3,寻找跨领域灵感
创造力常源于不同领域的碰撞,主动接触新领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特别是我要研究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会广泛的看很多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的书,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精通这些陌生领域的知识,因为就算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解,也能够让我灵感突现,用在我当前的研究中。而真正精通的这个领域,思维就有了定势,反而不利于灵感的产生。
4,定期挑战自我
比如我前面提到,在每次考试中都追求新方法,这种习惯让我不断突破舒适区。设定小目标,尝试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能保持创造力的活力。
创造力是一种赋予生活无限可能的宝贵能力。比如我从高中时的独辟蹊径,到大学中的高效复习策略,再到无声思维的运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创造力可以通过好奇心、自信和持续尝试来培养。慧觉思维等高效工具的加持,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能力,让我在解决问题时既高效又充满新意。如果遇到问题时经常出现的“如果不这样做,有什么其他更高效的方法?”的念头,也是不断灵感叠发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关键在于敢于质疑常规,勇于探索未知。只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和一颗不甘平庸的信念,创造力就会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涌现,点亮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