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能否实现

分类:快速阅读 发布日期:2018-08-16 作者:月影逐波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很多人的梦想,当然,这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说非得一眼看十行。它的意思也就是“读得快,懂的快,记得牢”。其中,“读的快”是目标,而“懂的快”和“记得牢”则是条件,没有后边两个的保证,读的再快也就失去了意义。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种能力是不是人人都能实现呢?对快速阅读感兴趣的朋友,如果关注过网上相关资料的话,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证:中国古代的张衡、王充、宋武帝、班固、诸葛亮等等都有快速阅读和记忆的能力,甚至连三国演义里的张松,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金庸小说里的黄蓉她娘都拿来说事;国外的拿破仑、爱迪生、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高尔基、肯尼迪、罗斯福、卡特等等,据说也是具有快速阅读能力的。总之一句话,但凡一些伟大人物,似乎都要扯上“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具体是不是这么回事,估计谁也没法找到确切的证据。但是在全球范围内,从古至今的找到几个有特殊能力的人,确实不是什么难事。问题的关键是,这种能力是不是能在普通人身上实现,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

所以我们就从几个角度来看一下。

首先就是“读得快”

读的快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文字进入大脑的速度要比我们普通人快。所以速读中的摄取文字的方式和我们普通人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就是从头走到尾的在大脑里发音默读,这些发音就是我们用来理解的材料。而快速阅读是把文字当成图形一样,一看一大片,把这些文字图形作为理解的材料。至于人的眼睛,能不能把文字当成图形,一看一大片呢?我想对速读感兴趣的人,肯定看到过以下的材料: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人的视知觉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试验表明,在0.1 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够感知6--8个黑色圆点或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也就是一分钟可以感知到4200个字。如果我们把一个字看成一个点的话,那么一分钟就可以看4200个字。这就是人眼的极限阅读速度。因此,综合各方因素,科学家一般认为:在未经过系统科学训练的情况下,一般人的阅读速度的生理极限一般为3000字/分钟——4000/分钟左右的水平。

问题是, 世界上快速阅读记忆发展的近百年历史已经证明了如果人经过系统和科学的训练后,人的阅读极限是可以大大提高的。科学家的实验是‘把一个字看成一个点的话,那么一分钟就可以看4200个字’。以人的生理极限每个视点最高可看4200字来计算,如果我们经过系统的和科学的训练后,每个视点所看到的不是一个字,而是二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的话,那么他的阅读速度不是就可以达到每分钟8400字、12600字甚至16800字了吗?这样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则就可以大幅度提高。”

这段话最早我是从王学贤的速读书里看到的,再往上追溯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既然是科学实验,肯定会有它的科学道理。而事实证明,确实有人通过训练,能够把视野扩展到一目三四行,半页甚至一页。但是上边这篇材料中也说到了,普通人本来就可以看到每分钟三四千字,但是为什么却是每分钟三四百字的阅读速度呢?一方面原因就是后面我们将要提到的理解方面的原因,还有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习惯是把文字当成读音的一个载体,所以进入大脑中的方式必然是一个一个的线式的方式。而只有大脑潜意识中纠正这个习惯,把文字当成图形来看,才有可能做到下意识的用眼睛的最大视野来看文字。但是这个习惯的纠正,并不是简单的事。更不是通过一些扩大视野的图表或者电脑程序能实现得了的。经常有人反映,就是自己已经通过很多手段把视野扩展的很大了,为什么眼睛到阅读的时候,一接触到实际文字视野就缩回去了呢,就是这个原因。大家知道,潜意识的习惯并不是很容易纠正的,需要很长时间的正确的训练才能做到。

接下来就是“懂得快”。

也就是我们说的快速理解。在上文我们说到,快速阅读中,是眼睛把文字当成图形,一大片一大片的摄取脑子里的。那么必须有相对应的大脑的理解模式才能完成理解任务,而绝不能再像是传统阅读的那样,逐字发音,然后根据发音理解。这种快速阅读中的理解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声阅读,或者说眼脑直映。也就是大脑根据摄取进来的文字图形信息,直接获取文字的意义。什么是文字的意义呢?比如,中文说的“学习”,英文说的“study”,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它们的发音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确是一样的,这就是“文字意义”。如果真正的实现把文字当成意义的载体的话,就会有一种感觉,文字形象上面“漂浮着”文字意义,阅读的时候看到文字就心知肚明,就好像与作者直接心灵对话一样,文字的内容是像水一样“涌入”大脑中的。此时,书本的页面在向你讲述它的故事,它的内容,用不着你刻意去读,去想,而自己的大脑是一个“被动接收器”。

速读的理解所依赖的媒介是大脑中的内部语言,也就是发音之前的那个短暂的想法。在经过训练之后,我们是可以清晰的把握住这个想法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闪念。这是一种非常快捷,非常舒适的过程,眼睛很舒服,我们就好像和文章作者进行着灵魂层次的沟通。此时我们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还没有看清字是什么样的,文字意义就已经理解在了大脑中。当文字理解完之后,文字的形象或读音才浮现出来,好像慢半拍一样。此时书本就真正变成了作者的想法、知识和智慧的载体,而不再是印刷的文字和纸张。你会有一种更加直观的感觉,每一本书中都有它自己的灵魂,你翻开书本,就直接接触到了它们的灵魂。所以对于“眼脑直映”这个词,需要纠正一个错误,也就是映在脑子里的不是文字形象,而直接就是文字的意义。在主观意识看来,文字还没看清,但是其意义就已经瞬间进入了大脑。这个过程叫“视读理解”,也叫“视解”。只有具备了“视解”能力,所谓的视野扩大才有意义,因为采用传统的逐字阅读,注意力会始终局限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上,就算再大的视野也顾及不到,就算费尽力气把视野扩大,也会因为阅读习惯的不适应而慢慢缩回去。

经过上面的阐述就可以知道,那种压制大脑发音的方法,根本就实现不了无声阅读。也可以知道,无声阅读也绝不是把文字意义都翻译成图像来理解的方法。

接下来需要说的是“记得牢”。

前面我们说速读中的理解,是直接获取的文字表述的意义,所以我们的速读中的记忆也必然是对这种文字意义的记忆。所以速读完毕之后,想要把这种文字意义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也是需要训练的,而传统阅读的那种依靠脑中的默念,或者嘴里的背诵把学过的东西回忆出来的方法明显不适用,更不用说用一些记忆术中的记忆宫殿,数字桩等等的联想方法了,因为采用这些方法,前面的速读中获取的文字意义就等于浪费了,而采用的是另外一条途径,重新把文字再消化一遍。

速读后的回忆是“意义回忆”,用的是大脑发音前的想法进行回忆。这种回忆的特点是非常快速流畅,往往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能把一页书的内容回忆完,并且是完全印在大脑中的理解回忆。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因为它是直接提取文字表述的意义,所以无法一字不差的把文字复述出来。所以速读者经常是这样的体验,看完一本小说,就可以把故事情节了解的非常清楚,然后和其他人可以讨论的热火朝天。但是却没法把里面的诗词歌赋、优美的句子背诵出来。看完一本技术书籍,可以很快把里面的方法或者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了解的一清二楚,甚至立刻就可以用其中的方法放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公式或者参数却记忆的不是很清楚。很多人说,这是速读练习不到位造成的,这样说的话就有些不负责任了,因为练到这个境界,速读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但是有些人不死心,难道速读就实现不了阅读一遍就把文章完完整整的背诵出来的能力吗?只能说对于成年人来讲,非常非常难。因为如果要实现这种能力的话,还需要有一个细节记忆辅助手段。我们普通人的背诵,是依赖的发音解决的这个细节问题。而快速阅读中是来不及发音的,那怎么解决这个细节问题呢?那只剩下一条,就是文字形象的记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完之后,在脑子里浮现出文字书页的形象,以及书页上的文字的形象。

在以前传统的全脑速读记忆训练中,是通过一分钟默写来训练记忆的。能够达到的效果是通过文字意义的回忆,把文章的脉络和要表达的东西梳理清,通过文字形象的记忆来弥补细节上的不足。通常的体验是,当回忆的时候,能够回忆出书页的形象,以及文字在书页中的具体位置,然后当具体到每一个文字词语的时候,在大脑中浮现出相关的文字形象,然后默写出来。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实现这种效果,对于一些形象思维欠佳的人来说,很困难。

在全脑速读之后,出现了七田真的波动速读法以及照相记忆法,也就是把一页的文字像照相一样咔嚓咔嚓的摄取进脑子里。对于绝大多数成人来讲,这属于天方夜谭,也不要去妄想着训练成功。

第一,这是通过大脑的“遗觉象”来实现的一种功能,而这种功能在大多数人成年以后就已经失去了,所以现在所见的七田真右脑教育都是针对儿童进行的。那为什么成人之后就没了这种能力的呢?这是人的大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作出的一种自然选择。一种研究说法是,遗觉象的存在,会大大的干扰逻辑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比形象思维要重要的多。这并不是一些右脑开发培训班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右脑人,右脑人是趋势,比左脑人要好的多得多。

第二,就算有一种方法把这种照相记忆能力开发出来了,那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详情可以看一下我写的《给照相记忆泼点冷水》那种文章。

现在网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阅读极限说。也就是人的阅读极限是每分钟3000字,再也不可能比这个更快了。这种是根据眼睛的摄取文字能力来计算的,而不是根据的理解能力,并且他的研究的数据来自于没有任何训练基础的人的眼睛。所以这种说法并不适合于目前所见的速读训练。

如果你有耐心把文章看到这里,就会发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在理论上来讲,是普通人可以训练出来的,而并不是少数人才能具有的能力。但是为什么是“理论上”而不是“实际上”,因为这还有很多性格上制约因素:

1. 有没有耐心,有没有耐力,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半途而废。训练中不可能不会遇到困难,因为这是一系列习惯的改变,一旦遇到困难,很多人直接就退缩了,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练练,再遇到困难,再退缩。就像烧开水一样,刚刚有点热乎气儿,然后就把火熄灭,然后再烧,再熄火,这壶水永远烧不开。训练有成的人,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是该训练训练,在训练中不断总结,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不到方法就会找同学或者老师提问,直到在实践中把问题解决。其实这种情况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的一个共性,为什么有学校的存在,有各种培训班的存在,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重要的是它们监督作用,一直有老师或同学在督导,而不至于半途而废。

2. 是否有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因为自尊心作祟,拉不下脸来去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自己埋头苦练。更有甚者,当有同学或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语气稍微严厉一些,他们的玻璃心就碎了,就开始恼羞成怒,或者扮演起了杠精的角色,非要争辩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把别人的不屑于再搭话当成自己的胜利而洋洋得意,结果早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初衷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共性现象。很多人的失败都是因为这个远远和自己的角色和身份不相符的自尊心的原因。臭不要脸固然不好,玻璃心更要不得。

最后提一句,有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或者有精神分裂症,偏执狂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的人,不适合这类练习。如果非要训练的话,请一定把自己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再说,原因是,训练会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把你困住,不得解脱,甚至会加重病情。

软件功能介绍购买软件开始训练
版权所有 ©2017 保定天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国家版权局软著登记第 0311881号 登记号:2011SR048207